前场的尴尬 欧洲杯德国队分析

欧洲杯 02-22 阅读:89 评论:0

  这是欧洲杯反思和总结的第二篇。

  2016欧洲杯,德国队在半决赛出局,以世界杯冠军的身份来衡量,成绩有点不太能接受。但欧洲无弱旅,在半决赛输给后来的亚军法国队,我觉得真的不能算差。

  奇怪的是,折了戈麦斯,日耳曼人的锋线就此一蹶不振。以至于“有没有戈麦斯这个传统中锋,德国队的进攻表现是两回事”,这样的判断,在全部六场比赛当中异常明显。

  德国队的欧洲杯进球分别是:

  --对乌克兰--

  穆斯塔菲,禁区内抢点;

  施魏因施泰格,反击空位包抄;

  --对北爱尔兰--

  戈麦斯,禁区内空位跟进射门;

  --对斯洛伐克--

  博阿滕,禁区外远射;

  戈麦斯,禁区内空位抢点;

  德拉克斯勒,禁区内空位抢点;

  --对意大利--

  厄齐尔,禁区内空位后插上。

  全部7个进球当中,中锋戈麦斯2个,边锋德拉克斯勒2个,前卫厄齐尔和施魏因施泰格各1个,除了小猪的进球源自于后场反击,其他5个进球都是阵地战当中以不同方式打进,无论效率还是进球方式,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仔细看看全部6场比赛,德国队的隐藏问题在于:

  1.淘汰赛对意大利和法国的两场强强对话,戈麦斯、穆勒、格策、德拉克斯勒、萨内先后上场(戈麦斯在对意大利比赛的后段拉伤),一无所获。

  2.德国的中前场球员,射程大大缩短。

  3.有效火力点的失控——没别人,就是托马斯-穆勒。别忘了,2014年世界杯他可是银靴奖得主。

  另外,小组赛对波兰,德国队也没有获得进球。

  系统学习并吸收了巴萨tiki-taka之后,勒夫的德国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控打法,在2014巴西世界杯上一举称雄。德国球员的执行力堪称完美,随着传控对球权的持续保有,中场运转流畅度增加,破门的机会也不断出现——这看上去,似乎都是顺理成章的事。

  为什么在2016年欧洲杯上,日耳曼人的锋线,在小组赛对波兰、淘汰赛分别对阵意大利和法国的时候难以破门呢?结合比赛热点图,能看出一些端倪。

  首战对乌克兰,勒夫将格策推上锋线。

  首发阵容(4-2-3-1)

  门将:诺伊尔

  后卫:赫韦德斯、博阿滕、穆斯塔菲、赫克托

  后腰:克罗斯、赫迪拉

  前卫:穆勒、厄齐尔、德拉克斯勒

  前锋:格策

  这依然是无锋阵配置,格策并不压迫乌克兰的后卫线,先回撤帮助中场队友形成巨大的持球优势,然后进行渗透。

  格策进入禁区非常少,他活跃在左肋,也会换位到右路,他依然作为一个有效的策应点存在。比赛当中经常能看到他的回撤,吸引后腰或者中后卫拉开与其他防守者的距离,这样方便格策的队友插上,获得直接面向球门的机会。

  托马斯-穆勒被勒夫安排在右边前卫——他本应是德国队的锋线箭头。热点图反映,穆勒侵彻对方禁区的频繁程度比格策还少,在反抢和传接球方面,他成为了右路的有力支点,比赛中他对球门的威胁也因为远离了禁区而大大削弱。

  德拉克斯勒基本就在左边路活动,他一度能攻到在对方的底线区域,然而传中次数少,因为中路无人抢点。也就是说,德国队的边路传中在戈麦斯没有上场之前,不能作为常规战术使用。这和以往的德国队,是不一样的。

  类似的尴尬在西班牙队身上体现过多次,没有好的中锋牵制中后卫,禁区一带的威慑力不足,只能靠频繁的前卫插上和肋部无球跑位获得破门机会,和德国队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边路传中一直不是西班牙的常规套路,而德国队从1986年至今从未缺乏头球好的强力中锋,当使用传控打法之后,边路传中因为强调保有球权的缘故,开始慢慢弱化。

  小组赛第二场对波兰,德国队收获了一场0:0的平局。首发阵容依然是4-2-3-1,和第一场一样。

  德国第4分钟就由德拉克斯勒左路传中,格策头球攻门高出。波兰五名后卫在禁区内防守德国队两个点,能抢到头球实属不易。

  比赛画面很清楚,格策不具备相应的冲击力,无法为插上的穆勒和赫迪拉创造机会。热点图显示,“格大屯”在中路和对方三十米区域中段偏左一带更活跃,甚至和德拉克斯勒换位,自己来到左边路控球,进入禁区寻找机会的次数实在有限;波兰的后卫们大部分时间里只需要面对托马斯-穆勒一个单点,以至于德国队的边路传中很难有威胁。

  基于中场队友的强大实力,德拉克斯勒得到博阿滕、厄齐尔和克罗斯的有效支持,他频繁活跃在左肋和左边路,包括个人摆脱也有技术保障,无奈德国队在禁区中路的进攻力量太单薄了,有效威胁对方球门的次数少到和世界冠军的身份不匹配。

  在欧洲杯这样的大赛,弱队密集防守是非常流行的战术,德国队攻到对方三十米区域后,中路、肋部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持球队员就算频繁地无球跑位,一样在局部遭遇防守重兵,能维持球权不过快地丢失已经体现出很强的战术执行力。穆勒的热点图说明,他在右路、右肋停留的意义,几乎就是正面渗透的标准参与者,何况他还要拉开波兰中场的防守间距,为赫迪拉的插上进攻制造更多的空间,于是,越远离球门,他的进攻威慑力就越低。

  对北爱尔兰的第三场小组赛,胡梅尔斯复出担任主力中后卫,勒夫终于让戈麦斯首发,希望正统中锋能挤占禁区并频繁压迫对方中后卫。排兵布阵上,格策和穆勒更多地出现在他身后。

  格策占据了左肋,成为一个固定的接应点、过渡点,也获得了进入禁区的机会,但热点图显示,他在禁区内的位置几乎和戈麦斯重合,在德拉克斯勒没有首发的时候,格策在边路的活动太少,仅靠赫克托很难在边路获得足够收益——他的突破和传中显然太少,当然这是战术纪律所决定的。

  穆勒则几乎充当一名前腰,将右边路让给了基米希。他和格策的后插上极有威力,仅上半场两人在禁区内依靠精妙跑位,就各有两次好机会,都是在中路和肋部打出来的配合。戈麦斯的跑位的确扯乱了北爱尔兰的防线,他能给队友做球,也能限制中后卫对后插上的队友的防守,一旦中场改变进攻节奏,穆勒和格策就能依靠运动战更多地进入禁区。

  穆勒本场比赛机会不可谓不多,但运气一直不好。有戈麦斯的牵制,前者依靠更有效的无球跑位来抓机会,欠缺的仅仅是进球。

  已经奠定小组出线的前提下,德国对北爱尔兰的比赛一直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战术含金量并不高。之后的1/8淘汰赛对斯洛伐克,日耳曼人受到的压力同样不大,又打出了大比分,以至于勒夫对中锋战术有了更多的信心,八强战打意大利就体现出了落差。

  1/8淘汰赛,戈麦斯的高频次活动范围更小,和1/4淘汰赛相比,明显是两个档次的难度。那是因为他光凭个人实力,就能在斯洛伐克禁区内风生水起。

  德拉克斯勒的高光表现同样是中场实力+个人能力占尽便宜的体现。他的个人突破很好使,和戈麦斯的中锋战术一样高光。

  穆勒也是相同状况,他甚至能直接在右肋充当一个持球的强点。

  德国球员细节处理方面的微小瑕疵,在这场1/8淘汰赛进一步浮现。厄齐尔射失的点球,是戈麦斯禁区内要身位、抢点进攻时获得,前场依靠个人技术摆脱防守,只有德拉克斯勒一个人显著成功——多数是在边路完成。要知道,这场比赛斯洛伐克的中场防守并不好,无论肋部还是中路,前卫的防守覆盖面很有限,但日耳曼人除了博阿滕贡献了一脚高质量的远射以外,再没有展现出更多的射程。

  对意大利戈麦斯就很难了,对方的防守有两条线的完整度,局部有良好的整体保护,德国队的进攻纵深被大大压缩,加上蓝衣军团在对抗上有个人能力作保证,戈麦斯在禁区内很难有持续的活动高发地带,他的回撤也几乎带不开意大利的中后卫。

  穆勒同样遭遇到对方的顽强抵抗。他多数时间在对方三十米区域活动,进入禁区的机会比之前少了很多,得球之后对方的贴身防守很有质量,也让他难以迅速面向球门;我在关于这场比赛的知乎答案中说过,这是史诗级的限制战和消耗战,从局部到整体,每一处有球侧都有足够的双方人员进行争夺,出现反击的时候,后卫线始终保持完整站位,横向移动一点都不乱——

  无论意大利还是德国,都是如此。足够精良和高效的防守体系考验的不仅仅是团队进攻的保障能力和渗透能力,更需要前锋、前卫有足够强大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可惜,意大利没做好,德国同样。

  除了成熟的中后场结构化防守,意大利的两名中后卫对戈麦斯如影随形,始终保持局部的人员优势,德国人很难依靠传控找到对方的防守漏洞。高质量的防守甚至严重限制了德国队的局部进攻配合,无论戈麦斯还是穆勒都无法给队友做球形成突破,对此勒夫也没有B计划。

  当强队的教练都在学习传控战术,个人进攻的威慑力、创造力在这套体系当中会被严重压缩。如今的战术潮流下,想象力很强、单兵进攻选择更丰富的球员如何与这套战术体系兼容,是西班牙和德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前锋打破平衡的手段不丰富,在本届欧洲杯表现得特别明显。回到日耳曼军团身上,格策得不到战术权重、而没获得征召的罗伊斯又多伤,要命的是,他们两个偏偏是前场进攻当中极有想法的;德拉克斯勒的突破能力没有得到更多的强队比赛的考验,穆勒又没有办法进入禁区发挥他抢点好、处理球果断的长处,如此尴尬的局面说明,德国队一贯以来战术执行力很好,前场的创造力还是成问题。

  法国的格里兹曼,则是创造力很强、进攻手段很丰富的前场天才,在半决赛当中他敢于推进二过一的传切配合,同时也有单兵突破,还有前场组织,说到抢点他还有进球作保证,对比之下非常鲜明。

  西班牙同样——把球传进门里,是这个道理没错,但传不到门里的时候,有没有B计划、C计划、D~H计划?以前是比利亚、托雷斯,现在……没有。只不过相同的矛盾,从德国队身上看,表现得更为尖锐就是了。

前场的尴尬 欧洲杯德国队分析

前场的尴尬 欧洲杯德国队分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网友评论